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职员子女较多就读于高职高专院校,管理阶层子女较多就读“211”院校。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民与农民工、产业与服务业职员家庭者,就读“211”院校的比率低于在生源中分布的比率。
统计资料显示,在每年录取的所有大学新生中,农村户籍学生和城镇户籍学生大致持平,但,在“一本”学校中,农村户籍学生最高比率不到30%,就连中国农业大学录取的农村学生也只有30%,其他的全国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学生的比率只有20%左右。去年1月,新华社播发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在文章中,温总理特别谈到农村大学生降低的问题,他说:“过去大家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目前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降低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
那样,是哪些原因导致了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的降低呢?
笔者以为,有如下一些缘由:
其一,农村的基础教育薄弱,农民与农民工的子女只能同意比城市家庭孩子更差的基础教育;
其二,少数农民与农民工有条件将孩子送到城镇念书,但总是就读的是打工者子弟学校或城市中比较普通的公立院校;
其三,农民与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欠缺,国内的2000万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非常难得到类似城市家庭一样的家庭教育;
其四,应试教育体系之下,城市孩子有相当数目选择上培训机构、兴趣班,假期则上夏令营、冬令营,而农民工与农民的孩子则总是望高昂的学费而兴叹;
其五,近年来的高考考试考试试题,有浓重的“城市情结”,出题者大多偏爱城市生活,缺少阅历和城市生活历程的农村孩子,在试题面前或有的不平等;
其六,从2003年开始的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因为采取“自主考试+面试”的方法,农民和农民工孩子很难支付赶考本钱,同时在面试中交流能力、表达能力明显不可以与城市孩子相比,所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者有相当部分为城市生源。去年北京大学推出校长实名推荐制,试点的中学全是城市里的重点高中,虽然这类重点高中也有农村生源,但农村生源的比率不高。
教育显示着社会公正。因此国内农村生源的高考考试劣势,既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紧急制约了社会弱势阶层的上升空间。
怎么办这一难点?有关人士提出的建议是,在高考考试升学中,对农村生源实行加分。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好方法,可是,在加分腐败丑闻频频爆发的社会环境中,恐怕这又会给有权有势者提供机会。
在笔者看来,要扭转农村孩子在高考考试升学中的劣势,从长远看,需要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的平等机会问题。而在目前,效果最好的做法有两个:
第一,应像限定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率一样,限定重点大学招收的农村生源学生至少不能低于30%。这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也是惯常的做法。
第二,打造重点大学的“全国联考+自主招生”规范,全国各地的考生,不分户籍所在地,都可以报名参加全国重点大学的联考,自主招生高考考试分别设定对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不一样的评价体系,譬如在提出统一的申请分数需要基础上,按区域的教育水平、考生的家庭出身,进行多元打分评价,对教育发达区域考生减分,对教育不发达区域考生加分。同时,在进行招生录取时,实行所有学生信息全公开。